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投稿邮箱:mwnews@sina.com
       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

        榕荫下小吃的忆恋

        http://www.lockbj.com  2021-01-28 12:39:13      【字号

          ○林荫侬

          故乡在闽江的一个支流陶江边上,清清的凤安河环绕着我们的家。

          小时候,最喜欢被妈妈牵着穿过光滑的石板桥,去往村中心的街市。清晨的街市人群熙熙攘攘,通常我们喜欢在街头学堂前池塘边的大榕树下等候自己的家人,买完各种必需品的父母也喜欢到这里拉拉家常。那棵大榕树主干分五枝,其中两枝倒伏在水面,如青龙欲潜水,另外三枝更是苍劲挺拔,携手并肩共同撑起一片既能遮阴又能挡雨的天空。因了这颗大榕树,村中心街市口终日绿荫冠日,榕须四拂,欢声笑语。也因了这种得天独厚的场景,伴随而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小吃。根据不同的时点,游摊流贩纷拥而至,早上有拌面、扁肉、鱼滑、捞化、元宵等早餐类,下午有冰棒、绿豆汤、花生汤、炒蚕豆以及汽水等饮料及零食,还有山楂、麦芽糖、油饼、冰橄榄等时不时地来串场,真是热闹非凡。

          纯正的尚干扁肉肯定是用家养的猪后腿肉剁得精细,拌以酱油、味精、葱花等,辅以面团擀成细细薄薄的外皮包卷;汤也必定是猪骨头熬制,放在挑担的一头时时温热着。每有谁需要时,一头取汤一头取扁肉,捧起时散着零星油花的汤里浮泛着粒粒透着肉红葱绿的扁肉,令人垂涎欲滴。类似扁肉的做法还有鱼滑、肉燕、元宵等,都热在挑担头的炉子里,摊贩用调羹敲着碗一路叫卖。拌面必定是黄碱面,擀制成薄薄的条丝,入清汤加热后,丝丝嫩滑,再佐以猪油、花生酱、葱末,卷拌均匀就是名副其实的福州本地味道的小吃了。我们小孩最喜欢在炎日下的中午,把倒伏在水面的榕树枝当作跳水台,在不停地跳水、游泳、嬉闹之后,饿瘪了肚子再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吃,尤其感觉可口至极。

          作为彼时常“吃”粉笔灰的教师儿子,或许是受了爸爸的影响,我更喜欢吃猪血捞化。猪血早就放在汤里一直熬着,吃时捞起半碗粉丝,放置捣成碎块的几许猪血,配上油汪汪热腾腾的汤水,端起来先滋溜滋溜地吃粉丝,再以猪血配着汤头细细品味,猪血嫩嫩滑滑的,汤水撒点福州人必不可缺的葱花后更是柔顺香甜,最后能一口气喝个碗底朝天,霜冷天都会吃得满头冒汗……坐在盘根错节的榕树下吃猪血捞化的童年记忆尤深,后来读到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传奇故事,其中提到少年林觉民特别喜欢吃福州杨桥路坊巷口的猪血捞化,心想他是否因为自小喜欢吃猪血而后才成为“为天下谋永福”的热血男儿呢?小小少年,不由对共同的乡土小吃又增添了更多的亲切和欢喜。

          而在平时的夏日午后,大家最喜欢的还是各种汤类,绿豆熬得脱了皮,青绿的汤中透着点点纯白,还要用冰敷冷用冰糖调配,喝起来冰爽至五脏六腑;花生必然是先褪了壳皮,煮到汤色乳白,舀起来时连热气都含着乳香,再加上那些小贩时不时地敲几声,时不时地用长汤勺在炉锅里捣腾一下捞、舀、沥的手技,边是吆三喝四的叫卖声,边是热气腾腾、香味四溢,直把榕树下的小吃集市,硬生生嵌入无数人的乡愁记忆。

        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池塘边的榕树下往我家的方向三四十来步,有一座林氏宗祠,也叫学堂里。据说朱熹在三溪口吟翠山楼讲学时,曾在宗祠后寄居过一小段时间。每逢民间游神庆诞时,榕树下的美食,就会一直扩展到学堂前。五香花生、锅贴、光饼、麻花、琪玛酥等必不可少,但粉肉夹饼和锅边,最是让人念念不忘。首先饼是用芝麻撒在麦粉面团上贴炉烧制,起炉后再蒸软,肉用五花肉敷以地瓜粉蒸熟夹进饼中,吃的时候可根据不同口味配辅蒜头酱、番茄酱或雪里红,咬一口粉香肉嫩,满嘴生津。至于锅边,可不是处处都有的味道,那是用陶江所独有的黄金蚬子熬制的汤料,煮熟后壳肉两分,捞起壳留下蚬肉直接做了配料。如此一来,汤头清甜鲜香,薄薄的锅片从锅鼎边沿铲入汤中,任由翻滚起伏,再撒入切好的蒜、韭菜、芹菜等,稍许就能吃到外地人再馋也根本吃不到的纯正的家乡美味了。这种锅边小时候在老家,我是百吃不厌,以至于长大以后偶尔一两次回家,还特意从学堂前买了锅边,端到榕树下细细品味,眼前居然还时不时浮现出避“伪学”的朱熹也曾在这颗大榕树下吃锅边的场景哩……